仙佛合宗語錄
顧與弢 六問
與弢,名昭,應天府學庠生。弢音滔。
一問曰:如何是攝情歸性?
伍子答曰:性為人心,虛靈至靜,塵念俱無之時,便是先天。真陽之炁,由至靜而微動,謂之鴻蒙一判。有可為媾精之具,性真便亦覺其有可為媾精之具,則此發覺便名曰情。俗謂之神情。復此神覺,還為性真,當攝此炁同歸,故曰攝情歸性。其實即採取配合之說。是以《參同契》云:“金來歸性初,乃得稱還丹。”金即真陽,亦即所謂情也。古云“二五媾精,妙合而凝”者,正同此說。凡言情者,兼神炁。如儒家言氣質之性,性附於氣質而動為情,則亦從攝於性,而復性也。
二問曰:昭與弢名聞元精有清濁老嫩之辨,正不知用老為是?抑用嫩為是?
答曰:至清,而合於無過不及之時,是也。《易》云 “初九潛龍勿用”,喻元精微動而炁嫩,則其發生變化不旺,故云“勿用”。“九二見龍利見”,喻元精壯盛而炁充,故云“利見”。如鄭思遠真人所云“月圓玉蕊生”是也。即其勿用於初,而利見於二;便知用炁足之二,不用炁不足之初;而天機判矣!我《直論》所謂“嫩之炁微不結丹”者,以此之過於嫩,而炁不足補其炁,精不足補其精之謂也。又謂“老之炁散不結丹”者,以極老而太過,言即亢龍之有悔也。亦如“月缺金花卸”,及“金逢望遠不堪嘗”之說也。但看過嫩過老之皆不宜,則其中自有可用者,在《直論》所謂“非覺而動”者言也,“實動而覺”者言也。“覺而不覺”者,言辨初陽嫩之過也。“復覺真玄”者,言見龍利見之時也。若到此當機,又怕遲慢,失其正炁。所以邱祖門下徐復陽真人云“披衣又恐起來遲”,亦言防其炁散也。此便是採藥時之危險也。凡用工時,於此炁足之元精,只要不著欲念的,便是先天純清;著欲念計較者,則濁矣。念念在道,自然真清。
又問曰:煉成大藥亦有清濁老嫩辨否?
答曰:初正則末持,源清則流清。惟清真之精炁,和合神煉,而始生大藥。則大藥之清真,即由元精之清真而成者。初不清真,則煉藥不成,安有大藥?此不必辨,而辨在中矣。 三問曰:凝神入炁穴,不知還有呼吸升降否?若有升降呼吸,不知又如何凝入?
答曰:許旌陽老祖云“太陽移在月明中”,又云“金烏飛入姮娥戶”,即此義也。升降者,是採取烹煉之要旨。凝入者,是歸根復命之密機。但升降而行也,神炁合一,神在炁中;不升降而住也,神炁合一,神在炁中;不說是“凝神入炁穴”,也不得。
又問曰:昨聞教言,妙於升降者,由顛倒用之,始得其妙。此尚茫然不解,願再詳其說?
答曰:當升則專升而不降,謂進陽火者是也。進足,則顛倒之以為降。當降則專降而不升,謂退陰符者是也。惟是升之專,則採取方有得;專於降,則烹煉方有成。非若世人只知以一呼一吸,便為升降者比也。所以純陽祖翁謂“大關節在顛倒”者,正言此也。若不識此,雖採取,而不得所以為採取;雖烹煉,而不得所以為烹煉。萬萬不能成丹也! 四問曰:先生於沖和之理,其中答作用之問,以夫婦晝同行、夜同住為言,固可臆知。第不知徹首徹尾皆如是乎?抑有時如是、有時不如是乎?願詳其說。
答曰:夫婦為一神一炁之喻,同行同住為心息相依隨息之說。初關有神炁,則有小週天,故可以如是言。中關煉炁化神,有炁有神,而至於無炁有神,由大週天而然。可以如是言其似,而實有不如是之妙。在末後上關無炁,則無火候行住,無晝夜週天,唯煉神還虛,頓然見性地位,則不可以夫婦言者,非二物也。一神且歸於無,何況二乎?其沖和之炁,本屬有於初關更真切。
又問曰:小週天如何以子午十二時為言?
答曰:一天之週,原有十二位。按斗柄所旋轉之度,週一日之時;故借喻言十二時,用九六之理數也。世尊所謂“見明星而悟道”者,此也。世人或聞推移斗柄運週天之說,遂以心運氣,行十二位,此亦可笑也。何以故?為其心已逐氣外馳,則神不定、失真炁,而炁不凝聚,丹已走矣。必不能證聖者!禪宗人拘拘然,只謂“北斗裏藏身”,又謂“北斗望南看”之說,落此局中矣。
又問曰:必如何得不如此?
答曰:斗柄外移,而天心不離當處。六時進火,六時退符,而天心亦不以進退而離當處。離此,則非我祖鍾離仙翁“凝神入炁穴”之理也。 五問曰:先生語胎息之初,謂從無入有而實無;於不息之中,而或暫有;有無兼用。願詳其說。
答曰:依文悟之,自見其妙。再觀之北七真之孫不二元君,馬丹陽真人之妻。夫婦同拜王重陽真人門下。姓孫名不二,號清淨散人,生三子矣。隨夫成道,與邱長春、劉長生、譚長真、郝太古、王玉陽七人同師,稱北七真。有詞云:“有中無,無中有。有些兒做有,無中裏面搜取。無內藏真,有裏卻如無。無有雙亡,還同太虛。”明此,則知亦過半矣。
又問曰:日日精思,猶不得其有無景象,真“聰慧過顏閔”不能者?
答曰:任你有精思,有問辯,不過勞心之幻役耳!未若實行工夫所悟之得真實也。所以孔先師云“思而不學則殆”之病,與“學而不思則罔”者等也。君再思中用學,即得其妙。
逾日又問曰:有無二字終難投窾,必詳言而後可?
答曰:無者無息,有者有息。即如在胞中,成胎之所以息。初結胎本無息,漸有息,而十月成,生而離母,則我心中無息,息在鼻矣。今要在身中無息處,而作為有息,故謂之從無入有。既入有,則有息;若愚人,便強執著有息之相,便墮有相虛妄,是病非真息也。故云:實無。息相還證不息之胎息。此二乘菩薩厭生滅而趨涅槃寂滅之時,不能頓已於生滅出入;故於不息中,而或暫焉少有微息。此有無兼用,亦未完胎神,未得大定之初機為然。若非有無兼用之漸法,必不能至離相寂滅;便墮強制外道,則非仙佛正宗無息無相寂滅為樂之本者。知此而行,方可得無有雙忘,還同太虛。
六問曰:六候進退,但聞其理。請詳如何用於實悟時?
答曰:理明事,事行理也。本非進退,乃借虛喻以說明此一端之理耳。若必執進退二字,而勉強言之。蓋古以子至巳,六時為陽。子丑寅卯辰巳六時也。陽合乾,故用乾爻乾策。乾爻用九,而四揲之,為三十六;故陽火亦用九,同於四揲。子丑寅以次,皆用四揲之三十六。乾策,總六爻之四揲,二百一十有六;故陽總六時,亦二百一十有六。以午至亥,六時為陰,午未申酉戌亥六時也。陰合坤,故用坤爻坤策。坤爻用六,而四揲之,為二十四;故陰火亦用六,同於四揲。午未申以次,皆用四揲之二十四。坤策,總六爻之四揲,百四十有四;故陰總六時,亦百四十有四。合之得三百六十,而完一 週天度數之義。但其中猶有卯酉二時,不用九六四揲,則不滿三百六十之數。前言三百六十者,亦只大略言其火符之粗跡耳。我承聖師所授,曰陽火,曰陰符。謂定而靜者,屬陰以不行火,而陰若符合火之候也,故為陰符。《陰符經註》 ,驪山老姥授李筌者,曰陰者,暗也;符者,合也。即此義。如是,則行而動者,即屬陽而為陽火矣。凡一切十二時中,分分明明,行九六有數之火,皆當曰陽火。一切時,陰陰暗暗,不行火,而暗合火者,皆曰陰符。行動者似進;定靜者似退;若究及精微密悟,必如此悟之,為得真實玄妙。
又問:有言夜半子時行陽火,日中午時行陰符。似說只子午二時行者,不知如此亦似此理否?亦可成個甚麼否?
答曰:甚非也,絕無所成!但有犯說拘於天時,即是邪妄誑語。為我命由天,非我命在我不由天者。只因自己無傳,不知所以然之理,扭捏造為此言,以欺世耳。或卻病家,亦借其說而言之,非仙道中和自然之理也。仙家火子之後六時,皆用陽火乾爻;午之後六時,皆用陰火坤爻;乃身心中虛比。活用子午十二時,何等直捷自然!非止子午二時之太少,何等適宜?若用天時子午二時以行火,則我身中藥生時,全不相遇,故不用天時也。
又問:得傳所以然者,何法何義?
答曰:總是要遇陽炁自生時,取回以補陽炁,令滿足耳。故將呼吸者,以收還陽炁,歸於炁根,以薰蒸補助。若無呼吸,不能調和。若無薰蒸,不能補助。及至呼吸薰蒸,週天一週,則陽炁得補,復純靜矣。於此,若再加呼吸薰蒸,是不宜於靜中強加功。必俟靜而自動,又得陽炁發動之機,為可補陽炁者。總是要補,必求再生再補之理,要得真傳也。
又問:火候不宜斷而不續,卯酉二時,不行火候,莫似斷否?
答曰:非也。神炁相抱而不離,焉得斷?
又問:採封是子時前,是子時內?
答曰:前也。子起則名烹煉。
又問:採法與封法,如何分別而行?
答曰:當採時則用採法。當封時則用封法。當沐浴則用沐浴法。每次用週天,皆不異。《心印經》云:“三品一理。”《大涅槃經》佛言:“達一切境,不離一法。”達摩祖亦言:“六候別神功。”是也。 |